常言道: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,一看到江湖这个词,想必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武侠小说中的快意恩仇、刀光剑影、绝世武功和大侠风范炒股资金杠杆,以及武当派、峨嵋派、少林派等高手林立的门派。
其实,武侠不仅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,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地道纯正、让人叹为观止的“中国武功”,亦有名誉“江湖”的武林高手,比如“西洋拳击界名手”蔡云龙、“自然门掌门人”万籁声等。
作为武林高手,除了一身高强的本领之外,还应该具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谦虚谨慎的性格,这样才能成为令人敬重的“大侠”,否则虽声势浩大亦只能名不副实、贻笑大方。
这个道理我们从刘高升身上就能看出,在武林界毫不低调、扬武耀威的他,在92年前的一次武林大赛中被一个学员一脚踢下台,沦为新闻笑柄。这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?
万籁声
武林大赛开幕,武林高手不见
展开剩余92%1929年,正处于民国时期,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的频频侵扰下,民族危亡激起了民间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警醒,于是他们兴起了一股“习武强身、保家卫国”的武学风潮。
南京中央国术馆的馆长李景林就是其中一位,他倡导“全民国术化”,希望能够激励广大同胞习武,一雪“东亚病夫”之耻。
为此,李景林想要举办一个“全国武术擂台赛”,后来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也正有此意,两人一拍即合。
他们开始游走四方,致电各省国术馆,商讨比武大赛的事宜安排,最终决定在1929年底举行“浙江国术游艺大会”,也就是俗称的武林大会。接着,他们开始向全国名家名派发出邀请,希望能够邀请到全国武术大家来进行武艺的切磋。
李景林
为了消除各门派的疑虑,李景林他们还宣布参与比试者可以抛开门派负担,可以只以个人名义出战。
在前期的大力宣传下,这场武林大会吸引了全国许多习武人士,报名的人数达到了六百多人,上至八十岁的老大爷,下至16岁的年轻人,大家纷纷摩拳擦掌,报名参赛。
除了民间自发参加的人员以外,各省政府为了能够赢得比赛给本省增添风光、优化政绩,都纷纷将自己省的高手派出去参加比赛,有的省没有可以出战的人员,政府便到处找外援,以至于产生了各省之间为了争夺人才相互扯皮的搞笑事件。
就这样,一场“群英会”纷纷扰扰,惊动了江湖和朝堂,当时各省政界要员都到场观赛。除此之外,当时比武大赛公开向社会售票,每张票是五毛钱,也许在今天来看算不得什么,但是在当时五毛钱就能够买上一斤猪肉,所以还是算贵的。
武林大会
饶是如此,八千张门票甫一售出,便被一扫而光,甚至还有拿着门票坐地起价的黄牛。由于观众热情高涨,主办方只好临时增加票数,所以最后到场的观众高达三万多人。也难怪此次比武大会被当时的人称为“千古一会”。
1929年11月16日,武术大赛正式开幕,按照规定,此次比赛共六天,前四天是武术表演,最后两天才是正式比赛。
于是在前四天,各门各派接连上场,展示本派独家绝学,大家相互切磋,秩序还算和睦。但是到了第五天比赛的时候,现场就显得比较混乱了,这是为什么呢?
原来一开始的时候,主办方秉持着“无限制格斗”的比赛理念,参赛选手是抽签决定对手为谁。
比赛形式没有限制,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,于是就导致有的选手在台上尽出阴招,彼此拉扯头发、踢裆,或者干脆扭作一团不肯放手,宛如泼妇骂街、醉汉斗殴。
比武现场
台上的人打得混乱,台下的人也看得缭乱,都感觉像儿戏似的。
见此情形,主办方临时颁布比武规则,要求比赛中碰到对方身体次数最多的人就获胜。然而这样一来,比赛又变得更加可笑了。
因为只要碰到对方身体就可以,所以有的选手一上场就趁对手不注意去摸对方一把,一方摸一方逃,就像猫捉老鼠一样。
观者一阵唏嘘,觉得没什么意思,当时的报纸报道此次比赛时无不嘲讽地说“不如回家看猪圈里的猪互拱更有意思”
比武
为了维持秩序,使比赛有序进行,主办方在第二天又重新制定了规则,比武双方不得扼住喉咙、挖眼,也不准打隐私部位和太阳穴,最终以打倒对方为胜。
在这种情况下,台上又出现了干脆放弃所学,只一味乱用招式,只期把对方打垮的现象。
此时的比武,根本看不出什么门派武功、招式技巧,甚至出现了死不认输、抵赖不下台的人。
宣传比赛时说得气势如虹,到了真正比赛时却变得天花乱坠,观众们大失所望,都在期待着能够看见真正的武林对决。
比武
刘高升高调备武事,曹晏海习武名声扬
其实当时民间是真的有不少武术大家,比如“武当剑仙”李景林、“天下第一手”孙禄堂以及“铁佛教”尚云祥、“六合神枪”李书文等,除此之外,还有一位高手名叫刘高升。
刘高升声称自己练的是“铁砂掌”和“铁布衫”,他也经常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武艺,比如将一块厚厚的砖头拍碎、将碗粗的竹竿劈作两半。
此外他还具有“铁尺排肋”、“油锤贯顶”等一身硬功,因此江湖人称“铜头铁臂镇江南”,并把他和当时上海鼎鼎有名的两位刘姓习武之人并称为“武林三刘”。
由于刘高升本领强大,声名盛大,所以他被聘为上海先施公司总镖头,同时他还开了一家武馆,很多年轻子弟慕名而来,希望得他指点。
刘高升此人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呢?答案是肯定的,但是他为人并不低调,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嚣张。
尚云祥
刘高升常常带着一群门下弟子,打着“以武会友”的旗号,去各地武馆切磋武艺,结果当然是刘高升得胜,然而许多武馆却因此名声下降以至于彻底垮台。
1929年武林大会举办之时,刘高升也打算去参加比赛,因此受人瞩目。刘高升带着几个弟子从上海出发的时候,一路上门人相送,还放鞭炮造势。
除此之外,刘高升还特意找人做了一面旗子,上书“以武会友”四个大字,让弟子们一路扛着,威风十足。
同时,他还让人打了两口大箱子,就是为了装比赛得胜之后获得的奖金。刘高升此举,意在彰显自己必胜的信心,可以说是非常狂妄的。
刘高升将他的狂妄一路延伸,到了杭州之后,他不像大多数人一样潜心研究战术,而是带着一群弟子到处踢馆,目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,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名声威望。
比武
刘高升的目的达到了,很多人在抽签后发现对手是就是刘高升,便直接放弃了比赛,声称怕被打死。即使真的在擂台上遇上了,很多人也只是假装过上一两招便轻易认输,于是刘高升就这样一路来到了最后一天的决赛。
无论是放弃比赛还是轻易认输,这些人无非是觉得自己打不过、赢不了比赛,但是也有人不在乎比赛结果,而只是单纯地想要切磋武术、交流学习。此人便是来自河北的曹晏海。
曹晏海从小便酷爱武术,常常自己比划,但是家里人都不同意他去学武。于是有一天曹晏海便自己收拾了行装,打算离家出走到昆仑山习武,途中到一位老人家中讨水喝,老人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,于是曹晏海又回家了。
家人因为他的离家而十分担心,见他回来便主动同意送他去习武,于是曹晏海便拜在了一位和尚的门下学习拳法。等到15岁的时候,曹晏海的拳法已经十分优秀,他学成出师之后又去往南京中央国术馆继续深造。
曹晏海
在南京中央国术馆,有一位江湖人称“郭燕子”的高手,也就是郭长生,在看了郭长生教授的“苗刀技术”之后,曹晏海便心甘情愿拜其为师。在郭长生的悉心传授下,曹晏海很快便将劈挂、通臂、苗刀等武艺学得炉火纯青。
据说有一次练功的时候他用腿将十二个枣木桩子踢进了土里,师兄弟们费了好大的劲也没能拔出来,可以说是“入土三分”。
除此之外,曹晏海的腿法十分精妙,又快又轻,也因此获得了“草上飞”的美称。
1919年浙江武术大赛开办,曹晏海在师父的支持下报了名,希望可以开开眼界,顺便和全国武林高手们切磋切磋。
郭长生
以轻对重曹晏海得胜,场上叫嚣刘高升败落
好巧不巧的是,在比赛的最后一天,刘高升和曹晏海便遇上了。
曹晏海对刘高升的名字早有耳闻,心里也一直十分敬畏,所以得知要对战刘高升时,不免有几分担心。师父郭长生也算是久经武场,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告诉徒弟不必担心。
因为刘高升虽然有一身硬功,但是招式势必会比较僵硬、笨拙,而曹晏海身法轻快、年轻灵活,正好以轻对重。曹晏海听了师父的分析和鼓励之后,便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和勇气。
对战当天,上台以后,刘高升依旧狂妄自大,他首先发问对面来参战的是老师还是学生,当听到曹晏海说是学生的时候刘高升便十分轻蔑的笑了笑,他说自己不想欺负小辈,让曹晏海的师父来跟自己比。
比武
不过比赛有规定,师父不能代替弟子参赛,于是在观众们的欢呼捧场下,两人正式开打。台下站满了热情高涨的观众,毕竟刘高升名声在外,大家都想看一看,真正的高手对决究竟是何种风采。
比赛开始,曹晏海率先一脚踢向刘高升,然而刘高升岿然不动,曹晏海反而觉得自己腿脚发麻,看来刘高升并非浪得虚名。
曹晏海想起师父的话,于是改变战术,不再硬碰硬,而是不断闪躲,以期试探对方、等待机会。台下的观众大声呐喊助威,有的人还说着”别被打死啦“之类的话。
后来,曹晏海瞅准时机又是一脚踢向刘高升,刘高升采取”抱腿式“打法,紧紧掣肘住曹晏海的腿,企图以自身力量将曹晏海掀翻。
比武
出人意料地是,曹晏海灵活地将腿抽出,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住刘高升的右小腿外侧,然后向左转身,将刘高升摔了个底朝天,等刘高升挣扎着站起来时,曹晏海又飞快给予一击,彻底将刘高升放倒。
台下众人见此情形都大吃一惊,同时又忍不住惊叹于曹晏海的腿法之精妙,纷纷大声为之喝彩。而另一边倒地不起的刘高升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毛头小子放倒,于是他不甘心地大声说自己只是摔倒的,要求再打一局。
于是在征得了曹晏海的同意之后,两人休息了一会儿,便开始了第二局。
此时,刘高升不敢再小瞧曹晏海了,他变得小心翼翼,试图找准时机抱住曹晏海将之掀翻,但是每次都被曹晏海见招拆招、灵巧地避了过去。
过了一会,失败的耻辱和好胜的心理使得刘高升开始毛燥起来,再加上曹晏海不断地围绕着自己转,并不时地踢出几个迷惑的动作,他逐渐露出了马脚。
曹晏海
最终曹晏海利用飞快的身法,在刘高升还没来得及反应之时便一记别腿将其直接摔出了擂台。
此时,众人轰然叫好,其中夹杂着对刘高升的奚落和笑话,刘高升看着曹晏海站在台上问自己这一回算不算时,只好认输。
比赛结束之后,报纸们纷纷报道了这一场比武,有的报纸标题大书“曹晏海打开刘高升的铁门,却发现其中一无所有”,刘高升之前的高调和耀武扬威与此时的落败形成了鲜明对比,使得他无颜抬头,灰溜溜地回了上海。
第二年,上海再次举行武术大赛,巧合地是,刘高升又一次对上了曹晏海,虽然去年回家之后刘高升一心勤学武艺,准备一雪前耻,但是在这次比赛中,刘高升还是在曹晏海面前败下阵来。
最终,曹晏海获得了上海武术比赛的第一名,随后被应聘到浙江国术馆担任一级教官。
比武大会
刘高升并非毫无本领,不然只靠招摇撞骗不可能获得江湖名望和众多子弟的跟随,其不足之处,在于毫不谦虚,没有大师风范。
两次败阵,除了轻敌,我们也只能承认是“强中更有强中手”。
可见,山外有山、人外有人,无论修炼到了什么境界我们都不能自大自得,应该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。
参考文献
新浪网.2021-12-31
精武.2006年01期炒股资金杠杆
发布于:天津市2025-04-03
2025-04-02
2025-04-01
2025-03-31
2025-03-30
2025-03-29
2025-03-28
2025-03-27
2025-03-26
2025-03-25
2025-03-24
2025-03-23
2025-03-22
2025-03-21
2025-03-20